1月23日7點30分,貴州德余高速公路項目6標烏江特大橋建設現場,一艘寬10余米,長20余米的大型船舶運載著142噸的鋼拱梁,在粼粼波光的烏江面上,以一個漂亮的大旋轉進行漂移,大約1個小時后來到了已經完成引橋施工等待拱梁安裝的河岸一側。

       在6標全體參建人員的齊心協力下,歷時7個小時,首節拱肋吊裝順利地固定架設在大橋上。首節拱肋的吊裝成功,標志著德余高速控制性工程——烏江特大橋開始了最為關鍵的施工期,大橋全部纜索吊鋼拱肋吊裝計劃在上半年完成合龍,將為德余高速如期建成打下堅實基礎。

       烏江特大橋是德余高速公路線上的重點控制性工程,全長1834米,主橋為504米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徑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拱肋為鋼管混凝土桁架結構,全橋將架設60個節段,其中最大的節段吊重重達157噸,將全部采用“纜索吊裝+斜拉扣掛”施工工藝完成施工。

       在現場靠前指揮的項目經理王志金擔任此次吊裝總指揮。他告訴記者,從拱肋運輸到起吊就位,從扣索掛設張拉到拱肋纜風拉設,吊裝環節的下船、固定、運輸、起吊、安裝,首節段拱肋吊裝經歷整整兩天高密度、高精度、高負荷的連續作業。

       當14.8米長的拱梁因起吊的最便捷方式而需要以“豎立”的姿勢坐船時,大型船舶里提前就安放了25個水泥墩組,這些水泥墩在船上的座位也是有講究的,之所以要“講究”,就是必須要保持船體接受拱梁下船以及船舶開行過程不會發生側翻。為做到這一點,6標工程技術團隊提前一個月就通過智慧建模BIM技術、三維實體模型碰撞檢查、3D打印技術,Midas受力分析等,精準地將各類數據、影像測算并合成,完成了安全施工的全過程預判,排除和預防風速、溫度影響,各環節的隱患排除以及吊裝流程分解完善,同時針對哪怕是萬分之一可能發生的問題也做好了萬全的應急救援預案,提前備戰、萬事俱備后,才有了從22日持續到23日的正式吊裝和吊裝成功,實現了吊裝全過程纜索吊系統的安全可靠,拱肋節段的高精度就位,首節吊裝的高質量,正是有了精心準備、科學測試,才有了實際操作中的零失誤和高質量,將理想預判變成了完美執行。 

       6標書記兼常務副經理陳竹說到,盡管已近年關,加上天氣和氣溫條件,按慣例很多工地的施工逐漸暫停,但大橋的施工流程、施工節點和工藝需要,才是項目部的工作時間表,最強勁的工作指令。為順應施工需要,項目部工作不僅沒有松懈,反而是更加精心組織骨干技術和施工力量集結,把比平日更加充沛的干勁投入到主拱肋吊裝工作的各項準備中,將吊裝時間節點安排在春節前,作為大橋主橋工程的最關鍵節點。項目部全體人員,尤其是黨員示范崗人員、青年突擊隊人員更是首當其沖,率先垂范,主動承擔盡量多的工作,以高昂的熱情和精心的準備投入到這場技術難點極高、施工風險很大的吊裝之戰。

       生產副經理曾國勝介紹說,為保證首節拱肋成功吊裝,項目部成立了拱肋吊裝工作領導小組,編制了詳盡的吊裝方案和工作任務分解圖,細分到拱肋轉運組、吊機操作組、拱肋就位組、測量監控組、安全警戒組等,對拱肋的裝船、拋錨定位、纜索起吊、測量調整、支架固定等施工詳細流程進行了反復研究、摸索,并列出了安全檢查清單,細化到每一個人員的分工和正式施工前的安全技術交底和隱患排查。

       吊裝大戰臨近前,項目部除了技術團隊承擔著最為關鍵性的核心準備工作外,其他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也百倍提振,形成聚合力執行著各自的崗位職能:大橋北岸鋼結構拼裝廠內,日夜兼程加快鋼結構的拼裝工作,確保“糧草”充足;技術質量部加班加點地計算分析、畫圖設計確保施工方案最優化;工程部制定計劃,對落實纜索吊裝系統檢查、維護、保養、落實人員、時間節點提出明確的要求;綜合辦公室保障后勤,協調各種現場的所需,張羅著吊裝過程中更多臨場需要調度的人力物力。

       23日的烏江江堤,遠處是島上的青石綠柳,繪就出水墨山水畫;近處的6標全體參建人員的身影在靈動著,靜的是青山綠水,動的是中交人的身影,動靜結合兩相宜,勾勒出貴州交通動圖中一張張匠心獨具的基建美圖。

【文章來源:貴州省交通運輸廳】



歡迎技術類投稿,經采納將發布至“設備技術”推廣宣傳,擴大企業知名度、影響力。投稿內容不得有版權糾紛的內容或圖片。

投稿郵箱:,微信公眾號:起重商橋,請將投稿內容發送至郵箱/公眾號即可。